123读书>都市现代>文坛救世主>第315章 颠覆性写作(求订阅)

最贵的学区房就是自家的书房。

张楚这些天来就像只辛勤的小蜜蜂一般,刚刚如果没有被自己老妈从书房里面叫出去的话,他可能已经把海瑞这部分都写完了!

之前虽然在燕京带着爸妈旅游,不过一有休息时间就看书写书,如今看起来进度相当不错。

只差最后一部分写戚继光的内容就写完,毕竟《万历十五年》的字数并不多。

它在如今的历史界也能算得上是划时代的作品,现在的历史读物都是四平八稳的,比较教条化。

现在张楚要用这种新鲜的讲诉历史的方法去冲击历史学,让《万历十五年》成为冲击历史学坚硬板块的第一冲击力,它会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告诉人们历史也可以这么写!

挑战权威肯定会有不少争议性,现在周云深的批评只能算是小意思,等这本书正式上市之后,招来的争议绝对是排山倒海的。

这种程度的质疑简直就像是在给张楚喂一道开胃菜,拿来练练手。

毕竟国内史学界一直以来都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很难接受新鲜东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绝对会认为他的这种历史叙事方式不合规范。

其实现在张楚也并不是没有接到这样的反馈,自己的老师也曾经建议过他,不要采用这种方式写作。

但失去了文学性写作的《万历十五年》还是它自己吗?

这就像是在要求一本玄幻作品不要修炼,要求一本奇幻作品变得现实,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市场上面的通俗类历史图书种类并不多,而且都还只是处于最初级的阶段。

就像现在翰林轩书店里面历史类作品占据的书架很少,毕竟没多少人能去拿起来阅读然后买回家。

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从重大历史成败中直接归纳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紧密联系读者们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稿和宣传。

比如那书架上面很多历史作品都是冠以谋略、智慧、历史法则等等的名字,简单打开了图书市场

在张楚看来,历史图书的意义就在于通俗!

通俗并不等于是胡编乱造,绝大部分通俗历史图书的史料来源跟遴选过程非常严谨。

现在通俗历史图书仅仅是处于萌芽的状态,别说是重新解读历史、谈历史悟人生,就连很多谈论历史观点、人生历程、为人处世内容的图书也非常少见。

这种情况下,张楚不会直接拿出当年明月或者赫连勃勃大王、曹三公子这样同属历史作品,先用一本《万历十五年》奠定基调再说!

相比起《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风格,《万历十五年》就要温顺一些,要是没有这个前期铺垫的话,估计史学界的老学究们要看得吐血。

张楚的想法很简单,自己这具身体才19岁,不需要那么着急把所有东西都一股脑儿扔出来。

未来还很漫长,现在可以慢慢播下种子,再等一段时间来收获,反正作品摆在那边又没人能抢走!

……

杨轩琮在燕京大学放寒假之后就一直赋闲在家,老伴儿每天出去跳广场舞,自己则是呆在家里看书,偶尔给正在上三年级的小孙子讲点寒假作业上面的问题。

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大学教授,杨轩琮的业余生活听起来很是无聊,但他却没有任何怨念,反而乐在其中。

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学生成才,那就是他最大的乐趣!

这不,庸庸碌碌好几届之后总算是有个靠谱点的学生了,杨轩琮从开学起就一直注意着张楚这个名气很大的学生。

最初他还以为这孩子要长期缺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结果倒是发现跟普通学生没什么区别。

这时候杨轩琮又想起了自己收到的那篇文章,“这孩子竟然把历史跟文学联系起来,脑袋也太灵活了些。”

活了大半辈子,杨轩琮在看到《万历十五年》之后才知道了,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看待,这样书写。

这种影响对他来说,是革命性的和颠覆性的!

在张楚之前从来没有类似的作品,这就有点像当年港台武侠对中国通俗文学界的冲击,也像香江歌后邓丽君对中国流行歌曲的冲击一样。

当然,对历史具体的讨论,对一些结论和描述方式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因为历史很难有一致意见,看历史的角度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立场和出发点不同都有可能影响历史叙事,有争议是正常的。

但不管史学家、历史专家是否接受,《万历十五年》都将是一股新风,对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影响是绝对的。

史学界总会存在不同流派、不同性格、不同阅读习惯的人,有这种争议是正常的

杨轩琮是个思想很开明的人,他认为历史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非此即彼,还是要看写作者的水平高低,不是写的轻松就不好,写的学术就好!

科教频道大概是他们这些小众类的研究或者专家能登上的比较大的舞台,平时杨轩琮一直也都有关注。

如今看电视却发现了这样的事情,这让他大冒肝火!

“这周云深是什么人,居然有资格得意洋洋的批评别人。”

张楚的那篇《万历十五年》可是被自己发到了真正的历史研究群里面,得到了许许多多老友认可的作品。

就算是杨轩琮都知道,这人连张楚的作品都没有看过,如果是看过张楚作品的人绝不会轻易说出那种话来!

想要借助


状态提示:第315章 颠覆性写作(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