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三国战神赵云>第235章,豪强起义

“那太平道,聚众百万,天下响应,可见是民心所向,可最后为何会输了呢?”张宁摇头不解,很是苦恼。

赵云看了她一眼,知道她当过黄巾,对太平道很有感情,问这个问题也不算过分,赵云轻轻的叹了口气“张角的太平道,短短几年便声势传遍各地,不得不令人钦佩,你刚才说民心所向,的确如此,张角这个人很不简单,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比当年的陈胜吴广可要强的多了,但有一点,黄巾起事和之前的农民起义截然不同。”

“嗯?有什么不同?”张宁听的一愣,忙问道。

“首先,太平道是利用宗教的信仰将起事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借助宗教的力量,的确很高明,再者,严格意义上说,黄巾起事并非农民起事,而是豪族起事。”

“你说什么?那么多穷苦百姓参加起事,都踊跃加入到黄巾的队伍中来,这不是农民起事是什么?”张宁瞪大了眼睛,大为不解,急忙争辩。

赵云平静如水,淡淡的笑了笑“你听我给你解释一下,张角起事中途虽然出了变故,因为唐周告密,起事被迫提前,即便原有的计划被打乱,可依旧在很短的时间内,三十六方渠帅同时响应,短日内聚众百万,规模波及整个中原,光是一群农民绝对做不到如此周密有序的布局。别的且不说,太平道彼此之间的联络,光是信件传递就是一个相当繁琐和浩大的工作,巨量的文书传递中间不出丝毫的纰漏,这说明太平道里面有一定数量的掌权者是读书人,而且是有地位的读书人,起事有组织,有纪律,步调一致,这绝不是光凭一群农民就能达到的,换句话说,整个太平道的上层指挥者,都是一些在各地有权有势的豪族列强,那些穷苦的农民仅仅是被太平道给煽动利用了。”

“你胡说,事情不是这样的。”

张宁突然变得非常激动,一下子蹦了起来,杏眼圆睁,死死的盯着赵云,一副要跟他拼命的架势。

赵云也不动怒,依然平静的往下说“自从王莽之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单名一般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有权有势的人起双名的很少见,太平道的掌权者多是单名,像张角三兄弟、波才、彭脱、韩忠、赵宏、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绝对有一定的道理,我听说黄巾军路遇大儒郑玄,不仅没有加害,反而因为敬重,拜别之后还曾约定不去进攻郑玄的家乡高密县;黄巾更甚者还和掌权的宦官结交,拉拢了不少权贵,这种事穷苦百姓是做不到的。”

赵云的分析绝非无的放矢,作为穿越者,对黄巾起义他有一定的了解,史书上曾提到过,不少富商权贵加入黄巾,甚至心甘情愿去冀州投奔张角,不少人甚至死在了半路上。

张角不是傻子,有权有势的人在黄巾军的队伍里,绝对占据高位,掌握绝对的指挥权。

张角早期活动的时候,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有人曾向灵帝进言,说张角意图不轨,成千上万的百姓被他蛊惑,迟早是个祸患,可不少党人却纷纷维护张角,说他治病救人,教化万民,是在做好事,有利于社会安定。

无缘无故,党人是不可能替张角出面说好话的,这说明,张角很有心计和谋略,暗中拉拢了不少人替他打掩护,以致于数年间四处传教奔走都没有引起朝廷的敌意,然后一鸣惊人,天下响应。

陈胜吴广的起义,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农民起义,被逼的走投无路,直接造反。

而张角则精心准备了十多年,处心积虑,密谋已久,若不是唐周泄密,未必不能一举颠覆大汉社稷,农民起义可做不到这种程度。

见张宁撅着小嘴,闷闷不乐,赵云笑了笑“我来问你,就算唐周告密,可一开始,黄巾也占据了绝对的上风,那为什么才坚持了几个月,就被朝廷打败了呢?”

“我怎么知道。”张宁气鼓鼓的哼了一声。

“这正是我想说的,一开始,他们的确有组织,有计划,可是,却是各自为战,彼此缺乏协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最后被朝廷的军队抓住机会,一一消灭,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各自为战吗?”

赵云接着道“这正是人的贪心所致,一开始黄巾占了上风,他们便志得意满,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加上那些指挥者都有家有业,不愿离开故土,都想在当地称王称霸,自认为能够独霸一方,根本就不听从张角的号令。”

这也间接证明了黄巾起义的指挥者都是有权有势的豪族权贵,穷苦百姓就算转战整个中原都未必会当回事,只有那些家大业大的人,才舍不得离开故土。

赵云最后冷笑了一声,做了一个总结“太平道拉拢了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加入,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让黄巾起事的前期更加具有组织性,不好的地方,这些权贵身上明显具有本土化的性质,故土难舍,故土难离,南阳的就一直呆在南阳,颍川的就一直呆在颍川,各自为战,不管别人的死活,这才是最后灭亡的最大原因。”

黄巾起义,赵云可以用一个字来评价——乱!

张角精心准备了那么多年,看似有组织有计划,可人的私心太重,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大好的局面,最后却下成了一盘烂棋。

张宁低头不语,还在生闷气,赵云站起身来,又说道“这些话,原本我不该多说,毕竟立场不同,你再看看黑山张燕,一直鬼缩在太行山里,声势大的时候,聚


状态提示:第235章,豪强起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