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第256章 军人情感
去查询一支属于国家军事机密的部队到底驻守在何方。

同时,老陈和王志德认为,独立师应该是两年前刚从朝鲜回国就从桂林调往福建,因为自从朝鲜停战后,美国不甘心在朝鲜的失败,不仅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并且鼓动国民党反攻大陆,还独立师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击溃了美军在铁山的登陆偷袭,具有丰富的反登陆作战能力和经验,所以才会驻守福建,做好了随时打击国民党反攻的准备。

从此,新化县委每年的十二月都会收到一笔来自福建的四百元汇款,但还是没有汇款人姓名和详细地址,附言中都会写着:“请转交黄茅岭村王志德和王志强烈士的母亲。”

但王志德将这笔钱取回来后,都会同母亲和大婶一起将钱分别送往父母健在、并且家庭困难的二百户烈士家中,并告知烈士家属,这钱是国家抚恤金以外,邹家全和王小虎以个人名义寄来的慰问金,虽然每年慰问的对象稍有不同,但对困难家庭来说却如同雪中送炭,因为这二十块钱对普通的家庭来说等同是一个月的工资,至少能买回二百斤粮食,所以让这些烈士家庭感到非常的温心。

1961年冬天,汇款人的地址却变成了云南,王志德和老陈立刻意识到,独立师肯定已经调入云南,因为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已经打得天昏地暗,还独立师又有着丰富的丛林战经验,这次调动绝对是有着援越抗美的含义。何况这几年来中**队援助越南的消息虽然没有公开,但民间早就传得沸沸扬扬,世界舆论也纷纷进行猜测,说如果没有中国隐秘的全力支持,越南战争恐怕早就结束,还美国又不敢将战火引到中国边境,生怕再次惹怒中国,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

1963年8月1日,王志德在相隔近十年后又有了第二个儿子,他高兴之余默默而又坚定地发誓,将来儿子长大后一定要把他们送到军营,让自己的后代去继承自己无法忘怀的军人情感。

1966年10月,老陈调往省城长沙工作,王志德已担任新化县县长,但老陈去长沙不久却给王志德写了一封信,告知了两条没有公开的不幸消息,王小虎已在今年三月因车祸不幸去世,英年仅四十七岁;邹家全因悲伤过度,竟然也在今年八月突然离逝,英年仅四十五岁;但这两条消息中央都没向外公布,只是向高官领导进行了通报。

这两条惊天噩耗,让王志德悲痛欲绝,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大婶和二婶在儿子嘴中获得消息后整天以泪洗面,致使半年内相继忧伤去世。两位老人的悲伤去世,只有王志德明白其中的缘由,因为红军三兄弟在两位母亲的心中如同自己的儿子,他们不仅代表着牺牲在长征路上两个大儿子的重生,而且更是两位母亲的精神寄托,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甚至于最后都不能相见一面,如何不让两位老人痛不欲生,这种内心的伤痛又无人能够劝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两位老人在思念和忧伤中离世。

这一年的冬天,新化县委也就没有收到匿名寄来的汇款单,但王志德却让妻子从自己家的积蓄中取出四百块钱,分别送到二百名烈士父母的手中,并告知这是邹家全和王小虎最后寄回来的慰问金,因为两人已经病逝。消息传开后,所有的烈士家庭都自发来到烈士陵园,向红军三兄弟寄托哀思。

1968年,王志德将五岁的小儿子送到昔日战友的家中练武,并且利用自己县长兼任基干民兵营营长的身份,带着两个儿子去射击场与民兵们一起打靶,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将五岁的小儿子搂到怀中站好,自己蹲着左手举着手枪瞄准,右手却抓着小家伙的手去扣板机,“叭”地一声枪响,把在场的大儿子和民兵们、及武装部的解放军战士都惊呆了,可五岁的小家伙却开心地哈哈大笑,而且一连开了五枪,甚至于枪枪中靶。

在随后的两年里,只要民兵进行一年一度的集训,王志德都要把两个儿子带着一同去打靶,不仅大儿子的手枪和步枪射击都是优秀,而且小儿子在父亲的掌控下除了dǎ_shǒu_qiāng外,他竟然敢趴在地上进行步枪射击,把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1970年10月,王志德被任命为县高官,在这同一时候,他的大儿子下乡插队一年后招进了公安局,但他却不顾妻子的反对,坚持让刚满十七岁的大儿子参军入伍,如同强迫地将大儿子送进了军营。

1971年8月,基干民兵又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集训,王志德却把在家里休暑假的八岁小儿子送到武装部,让小家伙跟随民兵们一同摸爬滚打,日晒雨淋地和大哥哥们一起操练和进行射击训练。虽然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小家伙为何会跟民兵们一起训练,也打听不到他的家庭背景,因为知道小家伙情况的武装部解放军教官不能说,而且小家伙的嘴巴也紧得很,根本不透露家里的任何情况,但大家都认为小家伙肯定坚持不了几天,可让大家没想到是,小家伙竟然不顾炎热和身上晒得掉了几层皮,硬是一天又一天地坚持了一个月,甚至实弹射击时手枪和步枪都获得了满环,冲锋枪和机枪也获得了优秀,这种超出年龄的成绩让大家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从此,每年八月的民兵集训时,队伍中都会出现一个孩子的身影,熟悉他的人高兴地与他打招呼,不认识他的人虽然觉得奇怪,但时间一长都被他不怕吃苦的坚毅个性感到非常的惊讶,而且他优异的射击


状态提示:第256章 军人情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