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武装明末>第二十九章 坑爹的祖制
死板的遵守古代守孝制度,在他看来守孝的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宣扬孝道,传承传统,但是太过于死板。

比如说在丧期内不得婚嫁,不得娱乐,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

要知道丧期可是足足有三年呢,这样是放到现在社会,夫妻三年不能同房,也不用等到三年之后,可能已经拜拜了。

还有三年不得娱乐真正能坚持的又有几人;三年不得饮酒食肉,真要是坚持下去了,恐怕很快就要有新的守孝人来接班了;三年不洗澡就更别说了,这些内容显然都是违背基本人性的,属于老祖宗留下的糟粕,应该舍弃。

除此之外,还有丧期内不能参加科举和有官职者必须解官居丧。这两条方云觉得非常的迂腐、没有现实意义,而且还非常的坑爹。

历史上受这个制度坑害的人简直罄竹难书,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就是受害者的代表之一。

别看苏轼名列唐宋八大家,在诗歌等文章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实他的仕途非常不顺利。

苏轼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名噪京师,可正当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病故了,按照制度,苏轼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之后,苏轼很顺利的通过了科举考试,当了几年地方官,基础也打好了,就等着平步青云了,结果不幸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这个时候病逝,苏轼和兄弟苏辙扶柩还乡,又是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这个时候,苏轼的父母都死了,守孝是不用了,可又赶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老师、同学、朋友都被排挤,苏轼当然不能例外,被打成欧阳修一派不得重用。天可怜见,苏轼一生的黄金阶段就因为两次守孝,白白的浪费了,结果终其一生也没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上都还是只影响一个人的,还有更严重的。

比如说武将正在前线打仗,他的父母其中有人在这期间死了,结果这个武将就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面对兵危战凶的战争,战场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有可能会影响战争的胜负,突然把一个将军从战场拉下来,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不管武将愿不愿意,按照守孝的制度规定,他都得回去,否则就一定会遭受人格上攻击。

诸如此类的悲剧在历史上还不知道有多少,只不过都被历史的洪流所掩埋,可见死守这么刻板的制度危害之大,当然方云并不是要否定守孝制度。

只不过方云认为,任何制度都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作出适应时代的改变,不能把几百年前或者几千年前制定的标准直接套用在当前社会。


状态提示:第二十九章 坑爹的祖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