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都市现代>蚁贼>35 退场

战场上的局势总是瞬息万变,有时候,胜利会变成失败,也有时候,失败会变成胜利。而更多的时候,从敌方获取的情报总是很不准确。

邓舍、罗国器两人得到的情报都说元军此次来取棣州,虽然说是兴师大举,但因为各条战线都有交战的缘故,察罕其实并不能派出太多的人马,其所能动用的兵力至多也就是河间府一带的万人上下。这个情报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在开始,察罕帖木儿确实面对的有兵力不足的困境。

可是,正因为各条战线都在交战,也正因为李察罕身陷多线作战之中,所以,当他在别的战线取得胜利之后,他所面临之“兵力不足”的困境便紧随之而得到了较大的缓解。——,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山远路遥。

尽管益都通政司在临汾、大同、延安等地都安插了有不少的细作,不分昼夜在严密地监视着察罕动向,却一方面因为道路太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火阻隔的关系,有一条极其重要的军报却没能及时地送去益都。

数日前,关中李思齐从蓝田出兵,兵分两路。

总计动用士卒一万八千人。

李思齐不比李察罕,这一万八千人差不多就已经是他全部的精锐了。用五千人大张旗鼓,进逼至西安附近,明面上打出的旗号是打算经西安、出关东去,驰援济宁路,但其实他真实的目的却是为威胁张良弼。

西安是陕西行省府、台的所在地。

张良弼早有异心,不服察罕调度,与行省的宰执们多有来往,试图自立,且其屯军的地点距离西安也不并太远。有小道消息,说孛罗之所以敢悍然入关、占据延安、虎伺关中,便正是因为得了张良弼的暗中支持。

李思齐和李察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眼看李察罕现如今陷入两线作战,自从河南军调去巨野后,前不久,又有可靠的情报传来,说益都说客方从哲已入金陵,同时也有变化证明,安丰、金陵都开始有些蠢蠢欲动。

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安丰和金陵再横插入一杠子,进军河南,对察罕来说,就不但是腹背受敌,便简直要等同灭顶之灾了。若是益都和金陵形成联手,由安丰出面协调,东西响应,则北方红巾之势必会再度蓬勃,而终将难以制矣。因而,一直没有动的李思齐,终于在现在动了。

而张良弼的地盘紧邻蓝田。李思齐想动,先一个肯定是要看住张良弼。故此,他的这第一路人马逼近西安。

第二路人马,则以主力一万三千人偃旗息鼓,他亲自率领,倍道而行,绕过西安,长途跋涉数百里,深入关中北部地区,奔袭延安。因其行动秘密,直到军队已经抵达至延安城下,城中的孛罗守军才如梦方醒。

孛罗帖木儿孤军深入,悬挂在外,既缺乏后勤的及时补给,又没有能力及时给延安派去援军,而他在关中地区的唯一盟友张良弼此时也被李思齐看住了,根本腾不出手来帮忙。这场攻守城的战斗,基本上毫无悬念。

李思齐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夺下了延安。

孛罗帖木儿的延安守军战败弃城,狼狈北遁。李思齐遣派出两千铁骑,尾随追击。在无定河畔,把他们追上。孛罗军前有河水阻拦,后有骑兵追杀。当其时也,真是上天无门、下地无路。自主将以下,全军数千人,悉数解甲投降。察罕与孛罗帖木儿虽互相征战,但到底是同根一脉。既然投降,李思齐也不为已甚,悉数将之收编就是。已败孛罗帖木儿的延安军,李思齐却还不肯就撤回蓝田,继续北上,先头部队已到黄河岸边。

过了黄河,便是孛罗地界。转行向东北,没有多远就是大同。

而便在同时,察罕帖木儿把主力分为三路,一路直行,一路迂回西走,一路从东边翻过五台山,三路齐进,先后击败了孛罗帖木儿放在晋冀路上的数千人,也都正奋勇向前,接连过关斩将、冲阵溃营,杀去大同。

推进度最快的是东路军。

因为中路上有孛罗帖木儿的层层设防,不易轻取。迂回西侧,孛罗也有防备。惟独东路,五台山绵延甚广,路虽不好走,布防也艰难。

因此,这行军最难的察罕东路军,反倒成了行军度最快的部队。最快的两个营头已经遥遥可见大同城池,彼此相距仅有数十里地。

若是没有延安的陷落,没有李思齐的进至黄河,别说察罕的东路军只有两个营头快到了大同,就算是他的东路军全部都来到了大同,孛罗帖木儿也不致慌乱。他经营大同日久,把城池打造的铁桶也似,岂会在乎这点人马?可现如今,不止有这两个营头,还有李思齐的威胁侧翼,又有察罕帖木儿的中路、西路军锐不可挡,孛罗帖木儿一下子就惶恐失措了。

按这个势头下去,也许不出一个月,大同就会被攻克,成为察罕的囊中之物。但是,却就在这个时候,在这样一个胜利在望的时刻,察罕突然地停止了进军。他写了一封信,遣人送去了大同,当面交给孛罗帖木儿。

“将军的父亲和我相知甚深。当年在河南、在山西,我曾经和你的父亲携手杀贼,虽然你的父亲不幸去世了,但对他的才干,我却是一直以来都很钦佩的。

“君父胆识绝人,威望夙著。虎父无犬子,现如今将军继承了你父亲的未能完成的事业,并驻守大同,号为‘京师悍蔽’。两三年前,你更亲率子弟,克复丰、云内、东胜三州,大败红贼渠关铎,


状态提示:35 退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