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李绩传>第三百一十三章 颉利大逃亡

初唐名帅演义李绩传

第三百一十三章颉利大逃亡

唐太宗李世民刚坐上当皇帝宝座的初期,东突厥与大唐王朝形成了此消彼长态势,这是赐良机。与大唐王朝日益强盛,民富国强相反,东突厥矛盾重重,经济困难,处在全面崩溃的边缘。

这个时期,东突厥众叛亲离,危机重重,出现了国内三大矛盾和一大困难。

第一大矛盾,东突厥对被他征服的其他部落,压迫榨取过重,贞观元年(627年),阴山以北的延陀等10多个部落纷纷起义造反。

第二大矛盾,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之间的矛盾,二人之间,早就有很深的矛盾,唐太宗李世民利用这一点大施反间计,与突利可汗结为兄弟,使二人不能步调一致。

第三大矛盾,东突厥族内部之间的矛盾,颉利可汗重用西域来的胡商

疏远本民族,从而引起本部贵族不满,招致本部贵族的对他怀有贰心。他又因为经济困难,加重对本民族征敛。最终引起本部广大牧民的不满。这就使得颉利可汗势孤力微,统治难以维持下去。

一大困难是北方草原地区连续多年发生大雪灾,牲畜多被冻死,使得东突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无法生活下去,而颉利可汗反而加强征敛,更激起人民的反抗。

这三大矛盾交织在一起,又加上多年的雪灾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东突厥势力大大为下降。

而大唐王朝日益强盛,这赐良机,为大唐王朝反击东突力提供了最好的战机。

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大举出兵,贞观三年(629年)8月,下诏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谨为副总管,进攻袭击占据马邑城的突厥主力,颉利可汗逃走,抓到3000的俘虏,不久,东突厥北面的几大部落的酋长率众前来投降,这就更加孤立了颉利可汗本部。

在这次重点进攻达到效果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将对东突厥实行全面进攻,同年11月,皇帝下了诏书命令: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总管;并州都督李世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将军丘行恭为副总管;华州刺史、左武卫兵大将军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营州都督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这6大总管,一共率领大军10多万人,全部都接受李靖的指挥,分别从各个大道出击突厥。

当时,颉利可汗的大营设在定襄,突厥的主力也集中在那里,从战略部署来看,有李靖李世绩,两路兵马向其发起攻击。

李靖和李世绩,是初唐两位着名的元帅,都屡经沙场,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共同制定了夹击竭力可行的行动计划,

李靖率领。精锐骑兵3000人,从马邑城出发,直奔定襄故城南面的恶阳岭,攻打颉利可汗牙帐。李世绩也率领精锐骑兵从云中出发,直插白道,补助,堵住颉利可汗向北面逃窜的道路。

贞观4年(630年)正月,李靖率领大军到达了恶阳岭,颉利可汗大吃一惊,万没有想到大唐军队会如此神速,错误的认为:“士兵不倾国而来,李靖竟敢率领孤军到达这里?”于是大帐下各个部门惊恐不安。

李靖趁着这个机会派人去离间他们,又趁着夜色偷袭了定襄城,一举攻克,俘虏了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皇后,以及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颉利可汗仓皇的向北逃窜。

与此同时,李世绩,也从云中杀到了白道,堵住了向北逃窜的颉利可汗的大部队,随后展开了一场恶战,一方面是急于逃跑的突厥部队,另一方面是志在灭敌的大唐军队,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战斗的残酷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突厥兵擅长骑马射箭,性情残忍,看重士兵战死沙场,而瞧不起得病了在家中老死掉,个个都能征惯战,不会轻易服输,这也加剧了搏杀的激烈程度。

然而,由于李世绩在并州三年的严格治理军队,已经训练出一支士气高涨,战斗力强的精锐骑兵,更重要的是他们战斗目的明确,深知不消灭突厥,就不能保障家乡安宁,因此全军上下摩拳擦掌,争先杀敌,决战决胜,斗志昂扬,这一点却是突厥军队不可比拟的。

战斗打响后,以逸待劳的大唐军队在李世绩的率领下,向突厥军队猛冲过去,突厥军队在求生yù_wàng的驱动下,虽然拼死抵抗,但因连夜奔跑逃命,过于疲劳,渐渐地支撑不住,最终大败四处奔跑,这一仗你将突厥的主力大部分歼灭。

颉利可汗惊魂未定,一路狂逃,逃到了阴山北面的铁山,收拾四处奔逃的残兵败将,还有几万人,但已经都成了惊弓之鸟,没有办法与大唐军队抗衡了,为了取得喘息的机会,颉利可汗便派出大将执失思力向唐太宗李世民谢罪求和,请求举国内附,身自入朝。

唐太宗李世民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于是将计就计,派出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谈判,你稳住敌军;又下诏书命令李靖率领大兵前往迎接颉利可汗,伺机行动。

李靖率领大军到达了白道,与李世绩会合,二人商商议,如何行动,李世绩道,颉利可汗虽然失败了,但是人数占有很多,如果逃跑渡过,碛口,进入了大沙漠,向北约依靠,拔野谷、回纥等九姓,就很难再追上了,因此,必须趁着唐俭在那里谈判,对方警备松弛的机会,一起偷袭消灭他。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三章 颉利大逃亡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