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都市现代>溯流文艺时代>第二十三章 回家(求票票呀)

《第二世界》的大纲中关于虚拟网络的描写让杨萧叹为观止,另外书中关于人类自身的探讨让整本小说有了人文关怀,这一点也让杨萧觉得很难得。

而且从故事性来说,结局的反转确实能够吸引到读者。

她也有些明白为什么于东的文字为什么这么细腻了,这大概跟他华文系出身有关。杨萧向来认为,科幻小说文笔是次要的,但是当其他诸如故事性、逻辑性等方面达到某个水平之后,文笔的作用又凸显了出来。

“于老师,你有写过其他科幻小说或者想过写科幻小说么,比如中短篇?”

要不要连载《第二世界》,杨萧还没有决定,而且她也不会现在就决定。但是这不妨碍她跟于东约稿啊,即便后面决定不连载《第二世界》了,要是能从于东这里约到中短篇的稿子也是好的。

“有些想法,不过最近一直忙着赶《第二世界》的稿子,所以没有顾得上,等我把《第二世界》写完,大概也就一个月的时候,后面会考虑中短篇的事情。”于东说道。

杨萧微微笑了起来,“以于老师的能力,写中短篇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其实我也挺意外的,一般我遇到的科幻小说作者,通常都会写一些篇幅比较短的来练手,像你这样上来就是三十几万字的长篇,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我也是写着试试。”

其实于东并不像杨萧想的那样上来就长篇,且不说前世生病后整日除了看书就是写书,在电脑里面敲了几百万字的稿子,单说他学生时代自娱自乐写的短篇小说和随笔也都有大几十万字了。

只不过那些随笔、小说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表,唯一只在《收获》上发表一篇,就是苏桐上次提到的那篇。

杨萧又在于东的宿舍坐了一个多小时,除了聊科幻,其他时间都是拉家常。

她是个善于聊天的人,总是能引起话头让聊天顺利地进行下去,全程未曾出现过冷场。

中间她也试探过于东的口风,如果最终《第二世界》没有连载,他是否愿意交给他们联系出版社出单行本。

不过于东没有具体表态,只说最好是可以在《科幻世界》上连载。

于东想得很明白,虽然《科幻世界》现在销量不佳,但如今每期也能卖到五位数,而他们杂志的流传率是四比一,也就是说一本《科幻世界》通常会有四个人看。

如果连载的时间长点,能收获的读者肯定更多。

但要是出单行本,能卖出个几千本估计都要烧高香了。

以后走的路肯定是要出单行本,但是现在不行,不管是他自身的名气还是国内科幻的行情,都不适合这么做。

当然,如果杨萧坚持不让《第二世界》连载,于东恐怕也没有办法,只能去找出版社。

在于东宿舍聊完天,已经傍晚六点多钟,于东就提出请杨萧吃个饭,但是杨萧却说自己要赶晚上的火车回川省,这顿饭就没有吃成。

“这份稿子我带走了,回头你尽快把剩下的稿子发给我。最后怎么决定,我会写信——还是拍个电报给你吧。如果真的确定要连载,我希望你能去一趟社里。”杨萧把于东的稿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说道。

“好。”于东点了点头:“你能亲自来找我,我很意外,也很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我自己的作品受到重视而感动,更是因为《科幻世界》有你这样的社长而感动,因为华夏科幻文学有你这样的卫道者而感动。”

杨萧听到于东说她是卫道者时,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随后笑了起来:“言重了,你留步吧,我先走了。”

……

于东是国庆当天坐火车回的家。

早上天没亮就出发,到家的时候却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

他家住在上沪一个欠发达的镇上,家家户户都是独栋的小洋楼,每户门口都有一围菜圃,生活精致些人家的则会少种点菜,另外种些好侍弄的花。

从屋落往北走上几百米就是一片水田,水田后面这两年刚刚盖起了几片工厂。

因为这几片工厂的出现,外地涌入了不少劳动力,村里的人有的已经开始往外租房子,算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他们这边是上沪发展比较慢的地方,九十年代中期到零几年都在发展轻工业,一直到一零年左右才集体拆迁。

于东到了村口时,住他家隔壁的阿公正在井边洗衣服,看到于东回来,他张开只剩半口牙的嘴,笑道:“小孩侬回来啦,侬姆妈、爸爸在家等侬切饭。”

“刘阿公,你怎么自己自己在洗衣服?你家刘哥哥呢。”

“单位加班,一天天钱不给发多少,事情一点都不少的,侬现在单位好伐,不让你加班。”

“还行,还行。”

一边跟刘阿公说话,于东一边加快脚步,因为他听说父母都还在家等他吃饭。

拐过一个巷子,于东回到自己家小院,父亲于汉声正在院子里拿着把扇子扇凉,看到于东进门,他扭头就跑。

于东一愣,他家这老头子怎么回事?见自己回来扭头跑了?

他正疑惑间,只听屋里传来父亲兴奋的喊声:“老婆,儿子回来了。”

紧接着,父母两个人一起从屋里出来,两人围着于东饶了好几圈,确定全须全尾之后,于汉声满意地点头:“看来金陵的水土还不错,身体养得还不错。”

秦芳却说:“我看瘦了不少呀,金陵的菜还是吃不惯的吧,快进去,妈妈给你做了你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章 回家(求票票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