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大明:史上最强太子>第533章 新帝新政,何为天?

朱标道:“头一个,忠勤伯汪广洋如何?”

“陛下英明。忠勤伯跟随太上皇多年,处理机要,屡献忠谋,谨慎敦厚。若是入朝为相,对朝廷一定大有裨益。”

明朝开国,最牛逼的三个文人是谁?

在历史记载中,是显而易见的:宣国公李善长、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伯温。这三个人,是朱元璋唯三的授予爵位的功臣。而且,汪广洋的俸禄是刘伯温的两倍,地位远在刘伯温之上。

朱标改变了历史,刘伯温成了青田侯,汪广洋成为了开国功臣中的老三,爵位还是忠勤伯。

不管怎么说吧,汪广洋的个人能力,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了,汪广洋有一个非常大缺点:性子太过绵软,不喜争斗。说穿了,就是个老好人,没有百官之首舍我其谁那种霸气。所以,尽管汪广洋的才干不输胡惟庸、李善长,却一直被他们压了一头。

朱元璋的性子分外看不起软蛋,洪武开国后不久,就把汪广洋打发到广东行省任布政使去了。

现在既然是群相制了,朱标也不介意把老好人汪广洋塞进宰相班子里来,调和几个宰相之间的矛盾——宰相之间是要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但监督制衡太过激烈同样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朱标的最终目标,是减少亲自处理政务嘛。宰相班子的执政效率,还是非常重要的。

朱标道:“第二个,就是大明皇家银行行长姚广孝。”

“陛下明见万里!姚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博学多才,儒释道三教皆通,诸子百家无不贯穿。自从担任大明皇家银行行长以来,兢兢业业,功勋卓著。老臣相信,姚广孝如果能为相,当对天下大有裨益。”

朱标登基之后,姚广孝就要做宰相了。别说李善长明白了,就是南京城遛弯的老大爷们都在议论。

完全是题中应有之义。

朱标道:“最后一个人选,就是孙立道吧!孙立道治理黄河有功,为相之后,可以综合全国国力,为我大明兴修水利。”

“呃……”

姚广孝本来以为,朱标这最后一个宰相的人选,是朱标另外一个心腹,东北行省布政使王兴宗呢。

没想到,朱标提议的是修黄河的孙立道。

当然了,不提拔王兴宗也是可以理解的。王兴宗做事的风格跟诸葛亮差不多,“事必躬亲”,太勤勉了,虽然年不到七十,但身体非常不好。从开元城到南京,舟车劳顿几千里,王兴宗的身体能不能撑得住都不好说。

不过,这孙立道可是在朱元璋禅位前才提的工部尚书啊!

现在就宰相了?

这也太快了吧?

李善长稍微犹豫了一下,就道:“孙立道任工部尚书仅仅三月,若骤然提拔为相,难免幸进之嫌。依老臣愚见,不如任命孙立道为行中书省丞相,兼工部尚书之职。待一年后,孙立道果然胜任此职,再行转正。”

这就对了嘛。

朱标提拔孙立道,的确是有些过快了。李善长有三个选择,其一,严辞反对,铁骨铮铮。其二,全力赞成,趋炎附势。其三,拾遗补缺,上下相安。

现在,李善长选的是第三条路。

“行”,就是暂时的意思。

“行中书省丞相”,既让孙立道的中书省丞相之职没那么突兀,又实现了皇帝的目的。

如果他能一直以这个态度面对朱标,朱标又何必换他呢?

朱标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就这么办吧。宣国公老成谋国,朕心甚慰。”

“老臣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五人宰相班子成立,朱标的皇帝日常工作一下子就少了三成。

当然了,这距离朱标的最终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每天那么早上朝,他实在有些不乐意。一年三天假期,这也太少了。

朱标都做了皇帝了,不求夜夜笙歌。起码,朝九晚五,再来个双休,不算过分吧?

另外,每天在奉天门处理国政。群臣整天在奉天门下的广场上,风吹日晒的,也不太好。

什么时候,兴建一个巨大的礼堂,进行早朝呢?

早朝的人数,也可以减少一下嘛。四五百人,商量朝廷日常事务,就相当不少了。

这倒也不是朱标全然想躲懒,而是朱元璋这种劳模皇帝,古往今来只有这么一个。

朱元璋定的朝廷制度,总归是要改的。

君不见,历史记载中,即便英明神武如永乐大帝朱棣,都建立内阁了吗?君不见,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吗?君不见,后来都有九千岁魏忠贤了吗?

所以,还是由朱标制定一个,不算辛苦,张弛有度的制度为好。

当然了,步子太大容易扯着淡。

朱标刚刚登基,实行群相制,减少三成的工作量,已经心满意足了。

其他的朝廷制度,还是要徐徐图之。

……

……

朱标为帝后,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在《大明日报》上,亲自署名,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叫做《何为天?》

其实,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朱标、刘基、宋濂等人,创立的天元学说,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先有天理(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是为气之初(宇宙奇点)。太极遵循天理演化(宇宙大爆炸),化为世间万物。

如今,这天元学说,早已成了当世显学,大明科举必考科目


状态提示:第533章 新帝新政,何为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