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第379章 心生猜忌五娘子
观星对照秘记,得出此预言,臣深感惶恐。

臣深深感激陛下知遇之恩,对陛下满腔忠诚,但眼下臣请辞职避嫌。”

武怀玉的话,让李世民有些感动。

虽然武代李兴四个字那么明显,但皇帝没想到武怀玉头上去,五十年后,武怀玉也七十岁了,不可能还能代唐。

更何况,那秘记也说的明白,是女主昌。

皇帝让李淳风再好好解读,解读的更细致一些。

但李淳风也只能得出这个结论,至于从秘记上这句推测出更详细准确的信息,他暂时也还无能为力。

“还需要更清晰的天象预兆,才能继续推演。”

李世民对此回答很不满意。

恼怒的皇帝决定杀几个人。

李淳风的书童泄露奏报天子的密奏,死罪,斩立决,李淳风的婢女勾结神婆,泄露密奏,斩立决。

袁氏妖妇,斩立决。

长安县令杨纂,无能且不忠,斩立决。

历博士李淳风,泄露密奏,驭下无方,斩。

这个斩字一出,李淳风都愣住了。

本来挺超凡脱俗的,站在殿上一直云淡风轻,很有高人指点江山推演天机气质,谁知皇帝要把他斩了。

他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其实李淳风虽然八年前就投李世民,但从六品官到八品官,可知道他并不得李世民赏识。

“陛下,李博士虽驭下不严,但书僮泄露密奏,也只是他无心之失,罪不当斩,还请陛下宽恕。”

武怀玉虽然很怀疑李淳风这是收了谁的好处,替人出阴招攻击他,但也没证据,而且他觉得李淳风当也不至于。

看见皇帝要杀李淳风,他还是出言相劝。

倒不是觉得李淳风多无辜,而是他觉得这件事,假如真的还有内幕,那李淳风就是关键。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是李淳风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了,那武怀玉可能永远也不知道那有可能存在的暗剑是谁捅的。

李淳风跪伏请罪。

毕竟也还年轻,二十五岁的李淳风,家中还有母亲,还有妻妾儿女,他也不是毫无牵挂的,他可以不是很在乎仕途,但不能不在乎妻儿老小。

武怀玉苦劝。

最后李世民怒气稍消,改将李淳风软禁于太史局,让他继续解读秘记谶语,继续观测太白金星,但不许他回家,还将他夺职,散官本品降为从九品下将仕郎。

“杖四十!”

李淳风被侍卫架了出去。

估计他此刻可能后悔要胡乱观星占卦密奏了,你做你的历博士,教好历学生,协助研究历法编写历书就好了,狗拿耗子,非要去观星占卜推测天机。

“陛下,长安令杨纂虽办案不力,但那案子在他手上确实证据不足,这只是判案失误,并非大罪,如果按朝廷制度追究,这也不是大事,请陛下息怒。”

李世民怒气未消,坚持要处死杨纂。

他拍了拍武怀玉肩膀,“这个事你就不要劝朕了,”

“你刚上任雍州别驾,便能把袁氏妖言惑众一案纠正办好,非常不错,李淳风的那占卦推测,你也别放在心上,朕对你深信不疑,你回去好好任事,雍州较特殊,辛苦你了。”

武怀玉被皇帝一番安慰,走时还被赏赐了一对银瓶。

可第二天上朝,皇帝就下旨。

考虑到雍州牧汉王元昌年幼,雍州事务皆由别驾武怀玉主持,事务繁重,所以皇帝免去武怀玉左领军大将军、崇贤馆主、太子右卫率、刑部侍郎的兼职。

仍以崇贤馆学士任雍州别驾,兼太子洗马。

这旨意当殿宣读,引的不少人暗暗猜测。

皇帝宣布长安令杨纂处死。

御史大夫温彦博站出来坚决反对,中书侍郎颜思古也出列反对,秘书少监令狐德棻也反对,当然吏部尚书杨师道也站出来反对。

这四个站出来反对处死杨纂的大臣,颜思古和令狐德棻其实都是隋朝时就跟杨纂关系极好的好友了,杨师道跟杨纂都是弘农杨氏家族的,虽不是一房,那也是同族,这个时候也没啥好避嫌的,救人要紧。

他们纷纷站出来力保。

不过最终说服皇帝的却还是温彦博,温彦博是御史大夫兼主持中书省事务检校中书侍郎,加参预政事的宰相。

他又管御史台,他据理力争,引用大唐律令制度,反正皇帝没理由因为判错了一个案子就要杀一个正五品大臣。

温彦博甚至还把杨纂归唐后历年的政绩都摆出来,从侍御史到吏部考功员外郎,再到长安县令,每一职任上都表现良好,考核评价都是上等。

最后总结杨纂不仅无罪,反而是有功的,本来按正常,杨纂今年任满,也是要升迁的。

这时宰相魏征、王珪也都站出来支持温彦博。

最后房玄龄杜如晦也觉得杨纂这次只是犯了点小错而已。

李世民沉默许久,最后出人意料的当殿认错。

“既然诸卿都说杨纂无罪,那朕就更改旨意。”

“长安县令杨纂,按原本安排升吏部侍郎,”

这旨意一出,又让大臣们看不懂了,刚才喊打喊杀,现在却连升几级?

长安县令是正五品上,吏部有两位侍郎,都是正四品上,这不连升四级?还有这样的好事?

“雍州录事参军韦思齐,检校长安县令。”

这个任命更惊人,韦思齐原来仅是正七品上的雍州录事参军,这直接升正五品上长安县令?哪怕加了检校二字,但肯定也只是


状态提示:第379章 心生猜忌五娘子--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