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穿越重生>诸天从洪拳开始>第597章 儒道第三境

书中仙道:“那便是”境由心生”,到达这个境界,人的定静功力,大于环境的干扰,自己能做主。”/p

“比如说,在连绵的阴雨天,一般人感到心情低落,有的人不受环境影响,顺其自然,安于当下,下雨天,就侧耳听雨,心中创造一种雨打芭蕉的意境。”/p

“静静享受那雨点拍打在芭蕉叶上,灵动悦耳的世界……”/p

庞青羊吟了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p

书中仙笑着抚掌,一拍大腿。/p

“对,就是这个!”/p

“境由心生,自己创造一个美妙的意境,即使身处的环境不好,也不受影响。”/p

“所谓,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p

“定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开始慢慢心静下来,就像一碗摇晃的水,慢慢沉淀,清气上升,浊气下沉。”/p

这是“水”的道理,也是“心”的道理。/p

洪康这时道:“书公这话,让我想到道经里的一句。”/p

“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摇不已则不明,故当时时静定其心,不为动荡所昏可也。”/p

它的意思是说,水动荡不停就不会清澈,内心动荡不停就不能明亮,所以应当时时刻刻使内心能够安定下来,不被动荡所惑乱就行了。/p

和书中仙刚才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p

“所以,很多人做事,不是败在能力不行,而是败在诱惑太多,自己不能坚持。”/p

书中仙接着讲述自己的理论。/p

“读书更是如此!~”/p

“治学必须安静,安静才能够心志专一,凝神思考,不能安静就会使学习时时分心走神,不能集中精力放在治学上。”/p

“而“定、静”工夫修行到极点,智慧就会自然从中而来。”/p

“有些平时想不明白的东西,突然明白了;有些看不开的事,突然放下了……这就是智慧从定静中来。”/p

“有了智慧后,久而久之,积蓄厚重,人的性子就会稳如泰山,雄浑无比,那就是“安”。”/p

“到达了此境界,开始沉淀自己养气,心力充沛,生活职业稳固,内心情绪稳固,念头通达,凝聚心中的心灵之柱,心理素质提升,会无惧无畏……”/p

“比如说:匕首刺眼而面不改色,心中安稳;在悬崖边如履平地,在平地如履悬崖……”/p

听完书中仙的解释,洪康和庞青羊各自发表了看法。/p

庞青羊清声道:“所谓泰山北斗,八风不动。”/p

洪康朗吟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p

书中仙抚掌开怀:“是极!是极!”/p

洪康问道:“书公,那接下来呢?”/p

书中仙道:“目前,我和诸葛就推演出了这“定、静、安”三个阶段。”/p

庞青羊问道:“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下一个阶段不能是“虑”吗?”/p

书中仙摇头道:“虑者,谓之处事精详,思虑周到,驱除偏见,思考精审。”/p

“这是治学的进程,但非是修心的境界。”/p

“按照我的想法,下一步应该是“空”,入世为空,出世也为空。”/p

“可诸葛却不赞同,他认为应该是“悟”,明心见性,赤子之心,得见真我,内心大欢喜、大安宁,得大自在。”/p

“但其实,我们隐约觉得之前应该还有几个过渡阶段,可一时半会儿没法统一看法……”/p

洪康喃喃细语道:“空?悟?悟空?”/p

脑海中本能的闪过一个猴子的形象,然后思维发散,灵明石猴……灵明,身之灵明,心之主宰……明悟?悟空?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p

洪康如今境界深奥,他虽然不是从“心力”修行入门,但修行至此,早就没有什么短板了,何况,他早年修炼的武道,还粗粗分过“心、体、气、术、势”五大限,高屋建瓴之下,亦可感应到这儒道体系的一些前路。/p

想要“悟”,想要“空”,必须让自己的心灵处于最清明的时候。/p

人什么时候最清明?/p

那自然是将死之际!/p

就如人在临死前的一秒,陡然回忆起来的一辈子所经历的事情,往事种种,全部都历历在目,如梦幻影,最是清明,身心念头精气神协调如一,甚至是早就忘记的婴儿时代经历,也都从大脑皮层深处被激活。/p

一刹那,一念间,就是一生。/p

当洪康把这种想法说出来时,书中仙先是一怔,接着一喜,然后开始低头琢磨。/p

“君上说的这个情况,倒是日常中很常见的现象,所谓的“回光返照”就是……不过普通人感受这个奇妙境界之后,迎接他们的就是死亡。”/p

书中仙存世经年,见过许许多多的死亡。/p

之前是没往这个方向思考,如今被君上一点拨,立刻在心中回忆自己以往见过的桉例。/p

“但这种无上清明、洞悉一切的状态,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若是能够时时刻刻保持住,这该有多强?!”/p

“这种似死非死的境界,可以称为“活死人”,或者谓之“明”。普通人在这个状态,就是死了,但“活死人”却还活着……”/p

“普通人一辈子只在临死的时候,才有那一刹那“回光返照”,而“活死人”境界的强者,是每时每刻都如此。”/p

生死,心力,就


状态提示:第597章 儒道第三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