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青春校园>百感小集>83 知识?方法?能力
题中有难度大的,学生一见不至于“打颤儿”。总之,“在教学时必须注意传授知识,把知识讲深讲活,使学生牢固地加以掌握。”其四,正确地运用知识,即学和用的关系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则在于改造世界。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学和用的关系”。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指导他们正确地运用知识。如,“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两个成语,两者都有做得全、细之意,但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们的老师对学生无所不至”,这就用错了。我们要指明这是用错了对象,使学生不仅了解词的内涵,还要懂得用词时注意词的外延、场合、对象等。要多用实例来指导,让学生在对与错的混合中辨别出青红皂白,以达到正确地使用知识。

关于方法方面

第一,交给学生成法,像难度大的实践问题,例如,现代文阅读,人们已经总结出方法了,我们可以直接交给学生,否则,他们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我们利用实例,一边讲(整体把握,局部精读……)一边印证,具体而又形象。第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这适合于难度不太大的实践问题。这对学生是个锻炼,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一九九九年三月,我曾让学生任德权在黑板上一边做题,一边总结方法,把长句改成相互衔接的短句(例略)他总结的方法:⑴读懂全句,掌握句意。⑵抓主干成一句⑶修饰成分为一句(或几句)⑷能用的词语尽量用⑸注意不能改变原意。第三,反复实践,熟能生巧。不管是我们交给学生的成法,还是引导他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多次印证,并且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好处颇多。

关于能力方面

“教学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更重于前者。”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在干中学。这干,就是实践。这实践,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们从引导学生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始。为什么现代教育反对传统教育,这里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传统教育的弊病在于它不以启发引导为主,以讲授为主,老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受”,能力难以形成。其实,孔子不是不提倡启发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发展了这一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精辟见解。这些见解,只是在封建时代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客观条件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今天,我国大力提倡启发式,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多多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像“设疑”就是一个绝对的妙着了。当然了,这“设疑”不是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就能奏效的(关于设疑问题可见我的《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标准》一文)。除了“设疑”之外,启发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每位教师能本着启发式的原则,就一定会想出怎样启发学生的办法来。其实,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真正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宰者,而不是受治于人的“奴隶”,被硬灌“饲料”的北京烤鸭。第二个办法是询问答案的根据。有时,在学生答出正确答案时问他怎么得来的,他回答不出或说是“凭感觉”,这就不行了。尽管他的答案是对的,却是稀里糊涂而得的,这正确的答案是偶然的,只有经过头脑已有的知识做依据,通过正确的方法,分析、判断这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而得来的答案才是明晰的、扎实的。而在求答案的全部过程中,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智力得到了艰苦的磨练和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三个办法是在做题前,指导或提问学生做题的思路。学生做题前,我们可以指导或提问他们做题的思路,即从哪个角度入手解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轨道,不至于蒙头转向或误入歧途。锻炼学生分析题干,设计解题方案,这本身就是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开发了智力因素,无形中培养了能力,尤其是综合性强或层次高、难度大的训练题更应如此。比如,鉴赏古代诗歌,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题干:对诗意和艺术特色解说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深沉的感叹。

b、此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腐朽统治的不满,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封建王朝没落的惋惜之情,这是封建文人忠君思想的体现。

c、这首诗与《诗经?王风?黍离》抒发的思想感情一致,与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的抒情方式一致。

d、言简意赅,以小见大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这道题难度较大,也有综合性,既有内容又有艺术特点,还要与其他两首诗比较。答题的思路是什么呢?我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他们各抒己见,归纳有①联想诗人的时代背景②作者个性及经历③释字面抓关键词语(“野”、“斜”等)④典故(王谢堂)⑤四句诗连起来分析⑥另外两首诗的分析⑦三首诗比较异同。有的教师在评讲题时,只是对对答案或只


状态提示:83 知识?方法?能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