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调侃和猜测,不是每个人都会认真的做重复实验的。但是,如果采用苏式的成果鉴定的方式的话,哪怕是走过场,你说了好话,也是说了好话,之后就少了扯皮,一些好的项目也就容易推广了。

当然,垃圾项目通过了,一样容易推广。

杨锐面临着要评诺奖的问题,大张旗鼓的搞成果鉴定,并不恰当,给西方学者以误会就不好了。

但是,如果不搞的话,又如何统一思想呢?

蔡教授的方案,就是趁着毕业论文的答辩来进行。

从本质上来说,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成果鉴定委员会的操作方式别无二致,而以蔡教授组织的论文答辩的规格来看,这四位通过了,国内学术界大约是不会有成建制的非议了。

蔡教授也不管杨锐理解不理解,给他叮嘱了一番就自个儿回去了。

三天后,杨锐出现在北大礼堂。

能坐几百人的礼堂里,就杨锐一人,面对四名坐在主席台上的教授,另有一名校报的记者,在旁边端着照相机,面前放着速写纸。

杨锐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为自己的论文说明。

……


状态提示:第1346章 组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