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军事历史>打造宋帝国>第三百四十八章 留守易都
为宋君,军事上的优势固然是主要原因,然而陶丘大军那良好的军纪,也绝对是功不可没!这种种事迹,都造成了宋军不劫掠的传统!

而且在他看来,一支军队能够克制住自己的yù_wàng,也是其强大与否的标志!后世名扬天下的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就是它强大的基础!而从戴言穿越过来的那个时代,建立了煌煌天朝的tg军队,也有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传统!这种克制yù_wàng的军队,才是真正强大的军队!

而对于这一次的伐燕战争,戴言其实也是带有深远的政治目的的!在萧相带兵出来,远征燕国的时候,戴言也是对萧相万分嘱咐:伐燕战争,同样是一场争夺人心的战争!

戴言对于伐燕战争的底细看得很清楚!这场战争,齐国名义上打着“拨乱反正,再造燕国”的旗号,来讨伐燕国,而实际上,齐国是希望吞并燕国的!

对于这场历史上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失败的战争,戴言是很不看好齐军的前途的!在他想来,以齐军那种败坏的军纪,或许能够很快打败子之,但是绝对不能很快的平定燕国,并将燕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这一切,都是由齐国田氏的政治军事理念造成的!

齐国田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尤其能出军事家。自春秋时期的司马穰苴,孙武,到如今的孙膑,田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构想。而这其中,对田氏军队影响最深的,就莫过于孙武所倡导的“因粮于敌”思想了。

因粮于敌,如果单单从军事角度来说,绝对是非常好的政策。毕竟不消耗自己的财物,而大量的劫掠敌国的物资,绝对是战争能够迅速胜利的关键!

而齐国的建军思想,以及对外战争的做法,无不透露着孙武的这一战略构想。比如不用费多少钱,就能够在齐国国内蓄积起大量的技击士;对外作战时,不用消耗多少物资,就能够让士兵们保持士气!

不过在戴言看来,齐国这样的建军思想,从军事角度来说没有问题,然而从政治角度来说却是很有些问题的!战争的目的,终归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政治目的。如果齐国讨伐他国的目的,乃是为了吞并这个国家,那么这样一支善于劫掠的军队,又如何能够让攻取的国家归心呢?

在戴言看来,齐军的这种特点,必然意味着齐国无法吞并燕国!其实这样的经历,也完全可以从齐国在东方的经营来说明。齐国作为东方霸主,已经有许多年了,整个东方,能够与齐国相抗衡的国家寥寥无几,然而齐国为何迟迟不去吞并周边的小国,甚至连鲁、邹、滕等国依然在齐国周边存在?

这些其实都是和齐军的“无道”息息相关的。一个以劫掠为主的军队,又怎么能够让齐国周边诸国归心呢?

有了这样的认知,戴言对齐军必然失败的下场,看得极为清楚!所以在齐军拿下了易都以后,萧相就想起了之前戴言所提及的计划,立即向匡章提出,以余下的军队留守易都,为齐国看住这城内的燕国贵族!

匡章只是稍稍想了想,就基本同意了宋军的要求。在他想来,易都作为燕国下都,交给中山国,必然会让中山国的领土大为增加,从而增强中山的实力,这不符合齐国利益。而若将易都交给宋国暂时管理,因为此地与宋国并不接壤,那么此地其实还是在齐国手中的!

而且宋军不前往蓟都参与作战,自然就没有收取城内财富的可能了,这对于齐国大军来说,可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匡章是乐于见到宋军留在易都防守的,他对于宋军所添加的唯一条件,就是宋军必须以攻城部队随同齐军一起,前往蓟城协同攻城作战!

这样的要求,萧相自然是没有意见的。于是,易都这座燕国下都,很快就落到了宋军手中。而齐国大军的主力,外加中山国和泗上诸国联军,都跟着齐军,在易都城内燕人的带领下,向着蓟城进发了!

因为要派大军运送士兵的财富回齐国,如今能够留在易都的宋军,也只有两万多人了。萧相接手了这座城邑以后,立即就开始按照戴言的命令,帮助燕人恢复易都城内的秩序,努力的与燕国贵族们搞好关系!

这些,都是戴言派他来到燕国之前,给他下达的政治任务:交好燕国,让燕国成为宋国的盟友,并在未来能够制衡齐国的棋子!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八章 留守易都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